今日,在云南日报第6版刊发题为《云南建工集团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展现国企的担当》的长篇纪实报道,对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集团在灾区所做的的道路保通、供水管网铺设维护、清运垃圾、过渡安置板房搭建等工作作了详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云南建工集团作为我省的骨干国企, 勇于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在昭通的12个建设单位紧急抽调人员, 冒雨徒步20公里于4日凌晨抵达灾区, 集团上下也全力投入抗震救灾中, 全面打响了抗震救灾攻坚战。 抢通生命线 铁军勇于担当 滇东北鲁甸山区千山万壑, 无路寸步难行。 昭通至巧家二级公路一线山体坍塌, 道路被毁。 受灾地区交通命脉被斩断, 救援队伍进不去, 救灾物资进不去, 抢险设备进不去, 灾区群众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道路抢修十万火急! 交通部和省政府紧急部署, 打通这条 “救命路” 刻不容缓。危难时 刻, 云南建工毅然受命。 云南建工抢通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迅速查看灾情, 研究抢通方案。 震后, 不少路段已经面目全非, 塌方、 泥石流不断。 冒着震后的大雨, 22台大型设备抵达灾区,一时间机器轰鸣, 施工人员往来穿梭, 沿路清理塌方。 8月5日下午,经过两天两夜的艰难推进, 清理滑坡体10多万立方米, 由云南建工负责的约23公里昭巧二级公路全线抢通。 8月5日下午, 云南建工接到新的抢险任务: 负责重灾区龙头山镇到乐红乡24公里道路的保通。云南建工这支专啃硬骨头的 “铁军” , 在地震灾区接受着新的挑战——伴随着余震在高山陡壁上开出一条 “生命通道” 。 根据进度要求, 必须在3天时间内全面完成在高山陡壁上开辟近两公里道路的任务。为了按时完成任务, 云南建工成立青年突击队, 队员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抢通工作中。 大雨倾盆而下, 余震不时袭来, 队员们坚守在作业面上, 争分夺秒开辟道路。道路在一米一米地艰难延伸。为抢时间, 他们规定人休息机器不休息, 匆匆啃点方便面, 穿着雨衣在路旁小憩一会儿。 仅用了24小时, 云南建工人在200余米高的陡壁上建起一条便道。 经过云南建工的不懈努力, 龙头山镇至乐红乡24公里的生命通道全线贯通。 一辆辆满载生活物资的车辆安全通过, 进入翠屏、 乐红等地, 灾区与外界的生命线终于打通了。 “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履行我们的职责。 ”现场指挥的云南建工副总经理沈家昆说。 望着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从刚刚抢通的公路上通过, 一个个云南建工人流下欣慰 的泪水。 目前, 云南建工抗震救灾队伍仍然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云南建工党委书记、 董事长陈文山和党委副书记、 总经理刘勇号召前线救援队伍要敢打恶仗, 善打硬仗, 在道路保通、 水电抢修、 后勤服务方面发挥云南建工的优势, 按照省、 市两级政府的要求把各项工作做好, 举全力帮助受灾 群众重建美好家园。 全力保供水 责任牢记心间 地震破坏了灾区整个饮水系统, 导致灾区唯一的水源浑浊不堪, 饮用水安全成了灾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云南建工再次受命, 以最快的速度抢通供水系统, 确保灾区人民能喝上安全水、 放心水。云南建工紧急调运 3000 米PPR生活用水管运往灾区, 8月5日上午, 水管经历十多个小时的车辆拥堵后抵达。 同时, 连夜从昭通保障房建设单位赶来的 40名专业水电安装人员立即开始供 水管的焊接和铺设工作。 8月5日13时15分, 再次紧急调配20名专业水电安装人员冒着大雨和余震徒步 20 公里抵达灾区。 8 月 5 日20时30分, 长度约3公里的供水管网主水管和分水管全面铺设完成。 8月6日 15 时许, 日净化量200立方米的净水器抵达水源点,建工水电抢险队与鲁甸县自来水公司于18时40分完成了设备、 管线的安装和调试。 3天后, 浑浊的山泉水经过净化后慢慢变得清澈。 8月7日15时50分, 临时供水系统经检疫部门检测合格, 开始向受灾群众安置点供水。汩汩清流滋润着灾区群众的心,大家纷纷向云南建工人伸出大拇指。 清洁环境 做好灾区卫生防疫 8月11 日, 冒着越下越大的暴雨, 云南建工抗震救灾队员一如既往于凌晨 6 点出发, 拿着火钳、 铁锹、 垃圾袋冒雨对受灾群众安置点、 震区道路和路边死角进行清扫。 8月6日起, 为确保灾区的卫生环境, 减少细菌和预防传染病发生, 云南建工紧急抽调50余名职工, 组成垃圾清运队伍, 每日三次对龙头山灾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 不怕苦、 不怕脏、 不怕累, 这些由工程师和技术员组成的队伍干起清扫工作依然是一丝不苟, 每天清扫数十吨垃圾和杂物。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 发现整个集镇无一只垃圾桶, 云南建工又紧急采购来100余只垃圾桶, 安放在人流最密集的应急避难所、 受灾群众安置点、 受灾群众救护区及主干道上。 同时制作了40个 “垃圾堆放点” 提示牌, 从细微之处提醒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 志愿者将垃圾堆放在指定位置, 有效减少灾区细 菌和蚊虫的滋生。云南建工还发出了 “请您节约生命之水, 注意保护供水设施”的倡议, 在各个供水点设立 “节约用水” 标识牌, 呼吁全体参战干部职工和其他兄弟单位的抗震救灾队伍, 灾区受灾群众一起节约用水。 建过渡安置房 改善临时居住条件 灾后大量群众住在帐篷里, 为了改善安置居住条件, 必须尽快搭建过渡安置活动板房。 目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涉及到的鲁甸、 巧家、 昭阳区、 永善四县区的公用建筑过渡安置活动板房建设任务又 交到云南建工肩上。 8月12 日, 云南建工马不停蹄, 从昭通保障房建设单位抽调专业人员, 会同鲁甸县住建、 国土、 教育、 卫生四部门对鲁甸县受灾的9镇1乡148个项目进行实地选址和踏勘。 其中位于震中龙头山镇骡马口村的龙泉中学过渡安置板房已于8月12日完成选址并完成规划设计, 8月12日, 连夜投入6台挖机和3台装载机进行场地平整, 并安排16辆罐车浇灌混凝土, 确保龙泉中学受灾的2000名学生能准时开学。 同时, 在省住建系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组织专家对受灾建筑进行应急评估时, 云南建工也派出专家参与评估, 并建立了由10余名建筑结构专家组成的智库。 参与评估的专家们冒着余震的危险, 徒步50多公里, 对龙头山镇4个自然村的21个项目、 41个建筑单体进行了应急评估, 并对危房贴上警示 标志, 避免二次伤害。“此次抗震救灾, 云南建工冲在前面, 不愧为 ‘高原铁军’ 。 ” 省住建厅厅长罗应光这样说。 英勇无畏, 方显男儿本色。 云南建工干部职工在危急关头, 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不畏艰险, 冲锋在前。 截至目前, 云南建工投入昭通鲁甸 6.5 级地震抗震救灾人力2000余人次, 大型机械22台, 各种车辆140辆。 同时, 云南建工还向灾区人民捐款600万元, 全力以赴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align=center]【责任编辑:谢文荣】[/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