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云南建工以迅猛的行动和昂扬的斗志,全面打响了抗震抢险攻坚战。“高原铁军”敢于担当,在昭通的12个建设单位紧急抽调的参战人员冒雨徒步20公里于当日凌晨抵达灾区,投入抗震抢险工作中,谱写了一曲“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争当先锋”的抗震抢险之歌! [align=center]连接生命线 铁军勇于担当[/align] 滇东北鲁甸山区千山万壑,无路寸步难行。   昭通至巧家二级公路一线山体坍塌,道路被毁。受灾地区交通命脉被斩断,救援队伍进不去,救灾物资进不去,抢险设备进不去……灾区人民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道路抢修十万火急! 交通部和省政府紧急部署,打通这条“救命路”刻不容缓,危难时刻,云南建工欣然受命。 灾情就是命令。云南建工的滚滚铁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查看灾情,研究抢修道路方案。震后,道路越来越陡,不少路段已经面目全非,狭窄的道路上多处发生大塌方和泥石流,不断发生的余震使石块伴随着泥水不停的从山上滑下。冒着震后的大雨,22台大型设备抵达灾区,一时间机器轰鸣,施工人员往来穿梭,沿路清理塌方。8月5日下午,经过两天两夜的艰难推进,清理滑坡体土方10多万方,由云南建工负责约23公里昭巧二级公路全线抢通。 8月5日下午,云南建工接到新的抢险任务:负责重灾区龙头山镇到乐红乡24公里道路的保通。云南建工这支专啃硬骨头的“铁军”,在地震灾区接受着新的挑战——伴随着余震在高山陡壁上开出一条“生命通道”。根据进度要求,他们必须在三天时间内全面完成在高山陡壁上开辟近两公里道路的任务。 在重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经“8.03”地震的折腾,灾区山体已到处龇牙咧嘴。一支云南建工青年突击队组成了,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抢修工作中。抢修途中,大雨倾盆而下,冒着大雨和不断的余震,他们开辟了几个施工作业面,争分夺秒开辟道路。道路在一米一米地艰难延伸。为抢时间,他们规定人休息机器不休息,匆匆啃点方便面,穿着雨衣在路旁小憩一会儿。正是“高原铁军,亮剑拼搏”的精神,仅用了24小时,云南建工人在200余米高的陡壁上建起一条便道,顿时一辆辆抢险救灾车朝深山挺进……接着,疏散出来的被困群众和营救出来的受伤人员,直接通过这条便捷通道源源不断地被转移出去…… “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履行我们的职责。”现场指挥的云南建工集团副总经理沈家昆说,“看到救灾车辆顺利通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望着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从刚刚抢通的公路上擦肩而过时,一个个在现场的云南建工人脸上堆满了欣慰的笑容,眼眶浸满了温情的泪水。 保通!一刻不得闲——8月9日,随着一块7米多高的巨石的破碎完毕,一条平坦道路呈现在灾区人民眼前。至此,经过云南建工的不懈努力,龙头山镇至乐红乡24公里的生命通道全线贯通。一辆辆满载生活物资的车辆安全通过,进入翠屏、乐红等地,灾区与外界的生命线终于打通了。翠屏、乐红的受灾群众心中满是对云南建工的感谢之情,在得知集团参战干部职工忙于抢通道路,还未吃饭后,一户受灾群众拿出了珍藏了好几天,准备用来渡过这段难关的土豆与集团参战干部职工一起共享。“感谢云南建工!”受灾群众紧紧握住了云南建工道路疏通抢险队员的手。 [align=center]全力保供水 责任牢记心间[/align] 强烈的地震破坏了整个饮水系统,所有供水管网顷刻间遭到毁灭性破坏,导致灾区唯一的水源浑浊不堪,一时间,饮用水成了头等大事。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保证让受众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宿、有干净的水!”省住建系统鲁甸“8•03” 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省住建厅厅长罗应光下达指令,要求云南建工以最快的速度抢通供水系统,确保灾区人民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8月4日,李克强视察震中龙头山时再次强调水的重要性。 云南建工紧急调运3000米PPR生活用水管运往灾区。8月5日上午,水管经历十多个小时的车辆拥堵后抵达,同时连夜从昭通保障房建设单位赶来的40名专业水电安装人员立刻开始供水管的焊接和铺设工作中。8月5日下午13时15分,为全力抢修供水管,确保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活和饮用水,云南建工再次紧急调配20名专业水电安装人员冒着大雨和余震徒步20公里后抵达灾区,带着一身的疲惫,他们立即投身到灾区供水管网的抢修中。8月5日晚上20时30分,长度约3公里的供水管网主水管和分水管全面铺设完成。 8月6日下午15时许,日净化量200立方的净水器抵达水源点,建工水电抢险队与鲁甸县自来水公司于18时40分完成了设备、管线的安装和调试。 3天后,原本浑浊的山泉水经过净化后慢慢变得清澈。8月7日15时50分,临时供水系统经检疫部门检测合格,开始向灾民安置点供水。 当天,受国务院派遣,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刘宁到现场实地查看,在听取了云南省、昭通市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后。刘宁对云南建工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看到由云南建工负责实施的临时供水系统已完成,待净化器调试完毕后即可保障灾区1.5万名群众的生活用水供应时,刘宁动情地说,“建工集团不愧为国有大型建设集团,你们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你们的努力,让灾区人民更加坚定了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谢谢你们。” 此前,省住建系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组织专家对受灾建筑进行应急评估,云南建工派出专家参与评估,并建立了10余名建筑结构专家的智库。参与评估的专家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徒步50多公里,对龙头山镇的4个自然村的21个项目、41个建筑单体进行了应急评估,并对危房贴上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伤害。 [align=center]灾区大扫除 树起文明之风[/align] 8月11日,地震震中龙头山镇灾区下起了暴雨,雨越下越大,云南建工抗震救灾队员一如既往于凌晨6点出发,拿着火钳、铁锹、垃圾袋冒雨清扫道路卫生。他们每到一处就对受灾群众聚集地、震区道路和路边死角进行清扫,一位受灾群众说:“下这么大的雨,我们都在躲雨了,他们大老远的来,还在这里打扫卫生,很感动!” 8月6日起,为确保灾区的卫生环境,减少细菌和预防传染病,云南建工紧急从集团昭通保障房参建单位中抽调50余名职工,组成垃圾清运队伍,每日三次对龙头山灾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这些由工程师和技术员组成的队伍干起清扫工作时依然是一丝不苟,每天清扫数十吨垃圾和杂物。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发现整个集镇无一垃圾桶,云南建工又紧急采购来100余只垃圾桶,安放在人流最密集的应急避难所、灾民安置点、灾民救护区及主干道上。同时制作了40个“垃圾堆放点”提示牌,从细微之处提醒灾民和救援人员、志愿者将垃圾堆放在指定位置,有效减少灾区细菌和蚊虫的滋生,为灾区防疫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 云南建工还发出了“请您节约生命之水,注意保护供水设施”的倡议,在各个供水点设立“节约用水”标识牌,呼吁全体参战干部职工和其他兄弟单位的抗震救灾队伍,灾区受灾群众一起节约用水,云南建工抗震救灾队伍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珍惜点滴,杜绝浪费,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在灾区树立起了文明之风。 [align=center]建过渡板房 创立美好家园 [/align] 由于这次地震严重,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云南建工抗震救灾队伍仍然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恢复重建的最前线。云南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文山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勇号召前线救援队伍要“敢打恶仗,善打硬仗”,在道路保通、水电抢修、后勤服务方面发挥云南建工的优势,按照省、市两级政府的要求把各项工作做好,举全力帮助灾民重建美好家园。“当年援建四川汶川地震时,我们用两个月完成5000套板房的生产、搭建工作,这次必须完成省委、省政府安排的任务。”陈文山掷地有声。 目前,鲁甸“8.03”地震涉及到的鲁甸、巧家、昭阳区、永善四县区的公用建筑过渡安置活动板房建设任务将由云南建工实施。8月12日,云南建工马不停蹄,从昭通保障房建设单位抽调专业人员,会同鲁甸县住建、国土、教育、卫生四部门对鲁甸县受灾的9镇1乡148个项目进行实地选址和踏勘。其中位于震中龙头山镇骡马口村的龙泉中学过渡安置板房已于8月12日完成选址并完成规划设计,当日,连夜投入6台挖机和3台装载机进行场地平整,并安排16辆罐车浇灌混凝土,确保龙泉中学受灾的2000名学生能准时开学。 “此次抗震救灾,云南建工冲在前面,不愧为“高原铁军”,抗震救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下一步的过渡板房搭建时,省、市、县住建系统要全力支持、配合好云南建工。”省住建厅厅长罗应光这样说。 英勇无畏,方显男儿本色。在这场与“震魔”的斗争中,云南建工的干部职工在危急关头,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地奋战在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截至目前,云南建工投入昭通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抢险人力2000余人次,大型机械22台,各种车辆140辆。云南建工将向灾区人民捐款600万元。这是继前年向“9·7”彝良地震灾区捐款600万元和去年向镇雄果珠乡“1·11”山体滑坡灾区捐赠150万元后,云南建工再一次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地震无情人有情。无论救灾条件如何艰苦,无论抢险任务如何繁重,云南建工人将与灾区人民在一起,誓言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align=center]【记者:梁曜 谢文荣 责任编辑:谢文荣】[/align]